今天是2024年11月6日 第45周 星期三
代人,时大变了。
我们生活在大地上,但我们的梦想超越天空。
御制康熙字典序
《易》传曰:“上古结绳而治,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。百官以治,万民以察。”周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,保氏养国子,教以六书,而考文列于三重,盖以其为万事百物之统纪,而足以助流政教也。古文篆隶,随世逓变。至汉许氏,始有说文,然重义而略于音。故世谓汉儒识文字,而不识子母;江左之儒识四声,而不识七音。七音之传,肇自西域,以三十六字为母,从为四声,横为七音,而后天下之声𰬰于是焉。尝考管子之书,所载五方之民,其声之清浊高下各象其川原泉壤浅深广狭而生,故于五音必有所偏,得则能全备七音者鲜矣。此历代相传,取音者所以不能较,若画一也。自说文以后,字书善者于梁则《玉篇》,于唐则《广韵》,于宋则《集韵》,于金则《五音集韵》,于元则《韵会》,于明则《洪武正韵》,皆流通当世、衣被后学。其传而未甚显者,尚数十百家。当其编辑,皆自谓毫发无憾,而后儒推论辄多同异,或所收之字繁省失中,或所引之书滥踈无准,或字有数义而不详,或音有数切而不备,曾无善兼美具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。朕每念经传至博、音义繁赜,据一人之见、守一家之说,未必能会通罔缺也。爰命儒臣,悉取旧籍,次第排纂,切音解义,一本《说文》《玉篇》,兼用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,其余字书一音一义可采者,靡有遗逸。至诸书引证未备者,则自经史百子以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诗人文士所述,莫不旁罗博证,使有依据。然后古今形体之辨、方言声气之殊,部分班列,开卷了然,无一义之不详、一音之不备矣。凡五阅岁而其书始成,命曰字典,于以昭同文之治。俾承学稽古者得以备知文字之源流,而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。是为序。
康熙五十五年闰三月十九日。
曰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学士加五级臣陈邦彦奉敕敬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