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2024年11月22日 第47周 星期五
代人,时大变了。
我们生活在大地上,但我们的梦想超越天空。
形式邏輯/概念
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屬性(固有屬性或本質屬性)的思維形態。
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。
認識論
人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,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。人們的認識發展,是由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,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,感覺、知覺與印象,屬於生動直觀與感性認識的階段;概念、判斷與推理,屬於抽象思維與理性認識的的階段。
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,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。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,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,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。實踐、認識、再實踐、再認識,這種形式,循環往復以至無窮,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,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。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,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。[1]
事物的屬性
- 一個事物的性質[2]與關係[3],都叫做事物的屬性。
- 一個個別事物的形狀、顏色、氣味、動作、以及其他的較複雜的運動形態,都是它的性質。
- 一個個別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繫、關係,都是其與其他事物之間的一種關係
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的異同,即彼此之間屬性的異同。
由於事物屬性之間的異同,客觀世界就形成了諸多事物類。具有相同屬性的事物就形成一類,具有不同屬性的事物就分別形成不同的類。[4]
- 可以將蘋果和梨分別視為兩類事物,這是因為,蘋果這個類的共同屬性和梨這個類的共同屬性是不同的。[5]
組成某類的個別事物,叫做某類的分子。分子和類之間,有「屬於」的關係。
- 同樣的,蘋果和梨又是屬於「水果」這個類的分子。
本質屬性與固有屬性
某類事物的特有屬性,就是某類事物都具有而別的事物都不具有的那些屬性。
某類事物的偶有屬性,就是某類事物中的某些事物所具有的,但不是該類事物中所有事物都具有的那些屬性。
某類事物的本質屬性,就是某類事物有決定性的特有屬性。
某類事物的固有屬性,就是某類事物的派生的特有屬性。
- 由同一平面內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條線段『首尾』順次連接所組成的封閉圖形[6]
- 三內角之和等於180°的平面圖形
- 前者是本質屬性,後者是固有屬性,前者是具有決定性的特有屬性,後者則是由前者推導出來的。
虛假概念
真實概念是正確的反映了事物特有屬性的概念,客觀世界中存在着與真實概念相應的事物。
虛假概念是沒有正確的反映事物特有屬性的概念,客觀世界中不存在與虛假概念相應的事物。
舉例
概念與語詞
語詞是概念的語言形式,概念是語詞的思想內容。
由於概念是位於人們腦中的,既看不見,也摸不到,要將腦海中的概念表達出來,向他人傳遞,就必須藉助載體,即有聲的,或有形的語詞。
同樣的,他人之所以能理解這些語詞,就是在他人腦中有與其對應的概念。
舉例一日夢中,我與常申凱相會,我手持iPhoneSE一部,委員長問我:「小同志,你手中這是何物?」
我當時卻口不能言,身不可動。
我如何讓委員長明白此為何物。這就是概念依賴於語詞的一方面。
舉例一日夢中,我與常申凱相會,我手持iPhoneSE一部,委員長問我:「小同志,你手中這是何物?」
「委員長,這是蘋果牌手機」
顯而易見常申凱必然不能明白「蘋果牌手機」為何物,這就是因為委員長腦中沒有此概念。這就是語詞依賴於概念的一方面。
語詞的局限性
當人們使用一些語詞去解釋、描述、表達一個概念的時候,不可避免地要在涉及到一些其他的概念。
- 由於以上原因在解釋、描述、表達某概念時,往往可能會涉及到循環論證;在循環論證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現語詞的局限性。其原因在於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本不是一個先有雞,還是先有蛋的過程。
舉例一日夢中,我與常申凱相會,我手持iPhoneSE一部,委員長問我:「小同志,你手中這是何物?」
「委員長,這是蘋果牌手機,您可以將它理解為
- 不需要線的電話
- 小型的電台
- 小型的計算機
- 小型的電視機
- 小型的照相機
- 以及一些一時半會兒沒法說清的東西
以上這些的集合。」
概念的內涵與外延
注釋
|